范中林——四逆汤如何运用?

2021-01-11  来自: 网络 浏览次数:625

      范中林(1895—1989)老中医,四川郫县太和镇人,蜀中现代名医,曾师从潘竹均等名医。范氏潜心研究《伤寒论》,遥承郑钦安扶阳学术理念,善于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外感及内伤杂病,对诸多虚寒证、疑难病,善于应用大剂量姜附,屡起痼疴沉疾,因而有“范火神”之誉。《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》是研究范氏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。


广用四逆,以治百病。  由姜、附、草组成的方剂,乃为四逆汤。

范中林先生临床应用四逆汤可谓得心应手,推崇直至,这一脉相承地传承了郑钦安擅用四逆汤的学术主张。在其69个医案中,有30个医案(有的只用姜、附者)或二诊之中即用四逆汤,足见其四逆应用之广泛程度。《伤寒论》中的四逆汤,为回阳救逆的主方,依据范氏的多年临床经验,其作用不局限于此。他认为除阳虚欲脱、脉微欲绝等典型的四逆汤证外,还可广泛用于阳虚阴盛之病人。从伤寒六经辨证来看,大凡三阳病中某些变证、坏证,三阴病中之虚寒证,皆可酌情用之。


在临床上如何准确地、灵活地运用四逆汤?

范中林先生认为,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阳虚阴盛疾病的基本要点。除上述典型的四逆汤证以外,这些要点大体上还包括:舌质淡白,苔润有津;面色晦暗无泽;神疲,恶寒,四肢清冷,口不渴,或渴而不思饮;或喜热饮;大便不结,或虽大便难而腹无所苦,或先硬后溏,夜尿多,脉弱等。


范中林先生认为,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,还必&须严格掌握用药配伍和剂量的轻重。附子用量应是针对病情恰如其分,并须久煎1.5个小时以上。附子无干姜不热,干姜的用量须灵活掌握。在阳虚阴盛而未至四逆,舌质虽淡而不甚,苔虽白而不厚的情况下,干姜酌情少用;反之可多加,直至与附子等量。甘草的用量不超过附子的一半,大体与干姜相等。

郑钦安在《医理真传》中说:“细思此方(四逆汤),既能回阳,则凡世之阳虚阴盛为病者,皆可服也”。显然范中林先生继承了郑钦安这一学术主张,拓宽了四逆汤的应用范围与指征。因此,郑钦安又说:“此方功用颇多,知其要者,一方可治数百种病,因病加减,其功用更为无穷。予每用此方救好多人,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”(《医法圆通》)。


范中林先生恰好延续了郑钦安火神派之风格,擅用大剂量姜附辛热之品,因而人誉“范火神”,这与他应用四逆汤显然密不可分。在药物配伍应用上,范氏应用姜附不夹阴药,这与郑钦安先生“阳虚病证忌滋阴也”之观点更相一致。郑钦安认为“凡阳虚之人,多属气衰血盛,无论发何疾病,多缘阴邪为殃,切不可再滋其阴。若滋其阴,则阴愈盛而阳愈消,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,不可不知”。范氏忠实地继承了郑钦安这一观点,在投用姜附热药之际,讲究单刀直入,不夹阴药,显示出火神派的这一风格。观其医案中初诊选用理中汤、桂枝汤、真武汤、小青龙汤等方时,一般均去掉方中的白芍、人参、五味子等阴药,很少有例外。推其意,嫌其恋阴,不利于阳衰阴盛之病机。如其多次应用理中汤之时,往往去掉党参或人参,加肉桂、茯苓等,即昭示其去掉阴药之意义。范氏在应用四逆汤之时,多加肉桂,此即吴佩衡教授所称之为的大回阳饮,而不是郑钦安所谓的回阳饮(四逆汤加人参),显然其赞同吴佩衡教授之重在扶阳、不夹阴药之主张。其不少的医案中,都体现出了这种火神派独到之风格与精神。




版权声明:文章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关键词: 附子   炮天雄        

产品介绍

相关资讯 更多>>

附子炮天雄,专营 江油附子 其它中药材 四川北川天麻 等业务,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,联系电话:13088254377

CopyRight © 版权所有: 附子炮天雄 网站地图 XML


扫一扫访问移动端